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卓賢在第九十一次博智宏觀論壇月度例會上表示,我國存量城鎮化潛力大于增量城鎮化。他建議,“雙脫鉤”和“兩掛鉤”推動以家庭為核心的城鎮化。
談到城鎮化率,卓賢表示,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并不意味著就有14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卓賢分析,城鎮化人口增長的動力有三個部分,即城鄉人口遷移、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和城鎮區域擴張。從數據看,城鄉人口遷移對城鎮人口增長的貢獻是下降的。從農村現有就業人口的年齡結構看,未來增量城鎮化的潛力仍會下降。
卓賢指出,并不能因此就認為中國城鎮化的潛力小。他說,我國還有很大的存量城鎮化提升空間。存量城鎮化第一個提升空間是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人口從三四線城市的市區遷徙到一二線城市,從全國的角度來講不會提高中國的城鎮化率,但是這一人口流動仍然具有效率提升、需求擴大的經濟意義。我國城市間人口分布仍然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存量城鎮化第二個提升空間在于2.5億未在城鎮落戶的常住人口。這一群體的主體還是農業轉移人口,也包括未獲得居住地完整公共服務的外地城鎮戶籍人口。
國務院印發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首要任務”,“以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進一步拓寬城鎮落戶渠道”。
卓賢表示,市民化可以沿著“雙脫鉤”和“兩掛鉤”的思路,在總結各地已有實踐和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央地、城鄉和區域間的激勵相容機制。
卓賢進一步表示,探索城鎮戶籍與基本公共服務權限脫鉤、農村戶籍與村集體權益脫鉤的“雙脫鉤”,建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流動人口落戶掛鉤、流出地權益和流入地福利掛鉤的“兩掛鉤”,確保城市的開放性和社保的承受力相平衡、流動人口進城利益與農村權益相平衡,將工作重點從推動以個人為主的遷移轉向促進以家庭為載體的完整的城鎮化。